当前位置 >> 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 > 人才培养>研究生教学>学位点建设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度建设报告


发布时间:2023-07-18    字体大小T|T

一、总体概况

翻译专业学位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过硬的翻译技能,掌握一定翻译基础理论,了解科技、医学、商务、外事、法律、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能胜任以上各领域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助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学位点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这一目标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

本专业学位点招收和培养英语笔译、英语口译、俄语笔译三个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1.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专业学位点每年面向全国招生,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多维考察,生源稳定充足,生源质量整体较高。学位点在保证常规教育质量的同时,结合学生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求尽早确定未来职业方向,并为之做充足的针对性训练和准备。学位点毕业率和学位授予情况良好,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能很好地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学位点学生规模稳定,生源质量稳中有升。2022年,学位点共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生67人,其中英语笔译方向54人,俄语笔译方向7人,英语口译方向6人。2022年硕士研究生推免生报名总人数396人,拟录取69人,实际录取14人,其中8人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笔译方向3人,俄语笔译方向5人。

2022年,翻译专业硕士生共51人(应届毕业生49人)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在应届毕业的49人中有44人就业,其中1人升学,9人入职机关,4人入职事业单位,12人入职企业单位,9人入职高等教育单位,6人入职中初教育机构,3人自主创业,就业率89.79%。毕业生在国家部委、知名高校、企业等优质用人单位的就业比例达83.67%,总体呈现质量好、就业稳、层次高的就业局面。

2. 研究生导师状况

本学位点拥有校内导师41人,其中,英语笔译方向和英语口译方向导师34人,俄语笔译方向导师7人。校内导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导师比例90.2%,供职于其他高校和行业机构的校外导师19人。师生比为 60:204(1:3.4)。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建设以学校思政专家宣讲团为引领,以思政课教师、研究生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和组织员为主体,以思政教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高水平思政教育队伍。学位点不仅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师德修养好、既教书更育人的导师队伍,而且具有一支高素质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学院团委荣获第三届甘肃省高校就业创业课程案例大赛三等奖、甘肃省第二届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主持兰州大学职业礼仪工作室,参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室、个体生涯咨询工作室建设,承担甘肃省第二届求职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宏志助航计划兰州大学基地讲师、生涯咨询师等工作,参编教育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系列丛书《时代新人视角下的高校生涯教育》。学院团委荣获2022年度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兰州大学五四红旗团委,2021级MTI 团支部荣获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2022年度兰州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学院研究生会获评2022年度先进学院研究生会,“抗疫志愿者”宛涛的事迹受到“青春兰大”公众号报道。

2.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本学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1+2+5+”思政教育格局,积极推进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障思政教育行稳致远。

(1)一条主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思政工作保障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教育体系。

(2)两种精神:潜心治学,开拓进取。弘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文化,传承大师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书育人氛围。强化引领,守正创新。致力于培养“通语言、通专业、通国际”的复合型人才,营造学风踏实浓厚、思想活跃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

(3)五项“思政+”项目:

一是“思政+课程”:为培养外院学生融贯中西文化思想、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学院以“三全育人”为主导,将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坚持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并行。学院每年开展课程思政讲课比赛,促进教师互相交流,激发授课模式创新。在《西方思想史》《应用翻译》等课程中设置中西思想文化“延伸阅读”。强化第二课堂思政内涵,让价值观培养贯穿专业素质培养全过程,构建以中西对比为主线的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培训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交流会和专题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拓宽各级各类思政活动参与渠道,提升思政教育学生参与度,举办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外交官论坛、莎士比亚戏剧文化节、思政话语英文大赛、主题团课大赛等品牌活动,启动“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教学研究改革虚拟教研室”项目,在本位、外位对照中坚定“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思政+阵地”:立足时代坐标,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坚持政治引领、学术引领“齐头并进”,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对教材选用、教学过程、学术论坛、涉外资金和资助项目、网络新媒体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发挥意识形态的前导和统领作用。

三是“思政+党建”:学院党组织贯彻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性,融合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精品,一支部一品牌”,开展“五泉山公园公示语校译活动”、“听君‘译’习话,伴您共读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领学活动”、“人人讲党课”活动,推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全覆盖,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动共建”,贯彻教育部《“对标争先”实施意见》和《“双带头人”实施意见》,做到“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激发党员教育新活力。

四是“思政+榜样”:坚持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广泛树立“立德树人”责任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政引领作用,激发每一位导师的育人之责;多措并举推进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推进“党委委员+党支部”“党员+宿舍”联系工作制度,构建“传帮带”工作机制,发挥“关键少数”带头作用,建好建强立德树人关键队伍;聚焦引领,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青年、先进集体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结合“五四”评优表彰,选出优秀榜样,切实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五是“思政+活动”:结合“帮困助学”和“能力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优秀研究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选拔和培训优秀志愿者为中国—中亚合作论坛、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兰洽会、省市级论坛等活动提供语言服务;立足“我为同学办实事”,多校区同步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帮扶、“外语角”系列活动、俄语学习帮扶等学院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润物无声,寓教育于活动中,将每一项活动作为一节鲜活的思政课,传承外语特色,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校园文化建设

立足时代坐标,把握青年脉搏,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依托专业特色,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层次多元的校园文化格局。

将思政教育、仪式教育融入丰富的学位点文体活动中。本年度学院召开第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统一学习了兰州大学共青团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报告会、《论党的青年工作》专题学习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治》第四卷等一系列专题,学生干部的发言发表在“青春兰大”“研在兰大”等研究生主要公众号。

注重学术文化建设,增强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依托讲座报告、研讨交流等形式,用“衔华佩实、博学明德”的院训诠释外院精神,使学习交流之气蔚然成风。举办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并广邀名家和青年学者举办20余场学术讲座,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

做好窗口建设,打造学院品牌。学位点持续加强宣传工作,更好地树立外院形象。同时举办多次提高学生摄影、文稿撰写等技能的培训活动,以及宣传工作联合干训活动,为学院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聚焦榆中校区,落实学生需求。学位点始终秉持为学生办实事的理念,努力成为同学们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定期召开权益服务座谈会和新生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及研究生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各类诉求。

立足自身特色,开展多彩文娱活动。学位点整合现有活动资源,举办线上校园歌手大赛、外语文化艺术节、多语种草地音乐节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帮扶、外语角活动,帮助全校提高英语水平。此外,还举办毕业晚会,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

强健体魄,云程发轫。学位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促进同学们身心发展。本研联动开展“体育月”打卡活动、策划组织榆中六院“体育嘉年华”活动和三院“趣味运动会”,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同时增强了体魄,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学位点力争将思政工作融入党建、团学、就业、心理等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班主任制度,形成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导师、班主任、辅导员联动机制;选聘优秀教师任班主任,制定《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强化管理考核;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所有班级均配备了班主任,研究生逐步实现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学院领导班子、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五级联动的思政工作队伍。

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学位点加强导师在研究生综合评价、评奖评优、学术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三走进”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导师和教职工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

统筹就业资源,促进就业帮扶。学院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工作,走访用人单位、拓展就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上级关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要求,落实学院领导班子未就业毕业生分班级责任制。将未就业毕业生帮扶纳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明确未就业毕业生帮扶责任人。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先后在毕业生中开展“职”点迷津,“语”你同行等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4期,留学工坊8期,薪火计划2期,生涯发展与成长系列活动5期,辅导员曾昊开设就业指导抖音号“听小曾说”。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6.75%,其中研究生90.54%。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在课程建设方面,本学位点遵循教育一般规律,依据学位点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成了一套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有机统一、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力争统筹领域知识与翻译知识、口译能力与笔译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本学位点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补修课程四大模块,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商务、旅游、新闻、管理、法律等不同专业领域(非英语类单列),课程门类总数达到44门。其中,政治理论、中国文化、职业规范、专业实习等素养类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职业伦理、道德规范、人文素质、文化修养等,实现“德才兼备”中“德”的一面;应用翻译、文学翻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以及实训类课程,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训练和模拟,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精通翻译工作模式,掌握扎实翻译技能;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技术类课程,旨在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最新翻译技术,赋能未来的翻译工作。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本学位点引入案例教学,并将其作为课程体系的主要环节之一。案例教学具有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优势,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能有效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学生获得感。学位点已产出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例如:

(1)助力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翻译与国际传播团队为“一带一路”官网、2021年“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论坛、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提供语言服务。国际会议主题多样,嘉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翻译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把握语境等因素。翻译培训选取国际论坛实战案例,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提醒译者注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重视交际场合和历史、文化、宗教、地域信息,提高语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将项目化翻译教学引入课堂。为了加强翻译专业硕士生培养中有关翻译实战与翻译项目管理方面的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团队将项目化翻译教学引入课堂,将课堂翻译分为启动、计划、实施、结项等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翻译项目或独立完成项目,了解并把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3)聚焦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应用翻译团队聚焦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甘肃省涉外应急语言服务指南”“北京冬奥会体育赛事语言服务应对策略”“甘肃省景区公共标识语汉英翻译”等典型案例,并将其应用于《应用翻译》《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

此外,学位点以讲座、工作坊等方式,邀请行业导师基于其在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就译员的实际工作环境、行业规范、行业发展现状、求职经验、与各方如何联络交流等问题答疑解惑,提升学生未来的职场适应能力。

2.导师选拔培训上岗考核

本专业学位点不断完善导师管理制度,努力建成高素质导师队伍,按照方向汇聚“双师型”导师,推行校内外专家组协作指导模式,业界专家承担“传媒翻译”“翻译技术”等专题翻译实训任务,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目标。

在研究生导师遴选中严格执行兰州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程序和规定。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办法》《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导师选聘条件》等文件要求,本年度新增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生导师3人,新遴选导师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并顺利结业。

3. 师德师风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本学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准”和“十不准”为切入点,建立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与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1)实施《兰州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构建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培养单位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体系,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党员教师成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中坚力量。

(2)注重教育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弘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将师德教育贯穿于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各类干部培训全过程;成立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发挥“双带头人”师德师风引领和示范作用;培养教师合作共事、取长补短、创新进取的职业精神。

(3)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价值取向、人才引进、学术道德、学生指导等关键节点,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具体要求,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意识。

(4)健全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本专业考核评价范畴,突出师德评价“第一指标”。健全“双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双听”(督导听课、同行听课)评价机制;“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表彰机制,传导师德师风正能量;对标“十不准”要求,实现师德警示常态化,严明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确保育人环境风清气正。

(5)导师培训实现定期化与常态化。学院定期(每学期一次)举办导师工作例会与导师师德师风培训会,要求全体导师学习学校的相关规定,全面落实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就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和重要事项进行交流沟通。

4.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积极搭建多元人才培养平台,全方位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规范硕士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1)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导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发表研究性论文。本学位点1位学生获批2022年度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1位学生获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

(2)要求导师组织研究生定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学术研讨,监督、指导学生的学习,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3)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线上和线下学术会议。制定《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管理办法》,鼓励并资助学生参加线上或线下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5.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学位点注重学术交流,2022年积极邀请校外、国外专家做客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学术论坛,共计学术报告16场次,组织院学术活动,院内教师学术报告共计9场次。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常俊跃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和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王智勤博士做学术报告1场、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英语文学与数字人文专业保罗·米勒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韩静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独立学者玛丽·劳拉·瑞安教授做学术报告1场、日本冈山大学本村昌文教授做学术报告2场。莫斯科国立大学波格丹诺娃教授、叶利斯特拉托夫教授、别里耶娃教授和戈卢布科夫教授共做学术报告6场。

6.研究生奖助学金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落实《兰州大学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修订)》《兰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和规定,在公平、公正、公开基础上,建立多元奖助体系,为研究生提供奖助服务,确保每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学位点成立由院领导、所长、班主任、辅导员和研究生组成的奖助委员会,制定研究生奖助评定办法,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奖助体系涵盖新生学费绿色通道、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园地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助研津贴、研究生三助、校友奖学金。

7. 硕士生获奖

2022年本学位点研究生在工作学习中取得可喜成绩:

张茗可荣获第七届学术英语词汇大赛(全国)一等奖;

周林虎荣获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译英优秀奖;

朱文睿获第十届口译大赛西部赛区大区赛一等奖;

王良诚获评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获2022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A组笔译决赛二等奖、第八届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英语专业口译组决赛全国三等奖以及笔译组决赛全国特等奖;

蔡雨辰荣获国家奖学金;

丁博、宛涛获评兰州大学研究生先进个人;

丁博、董彦辰、葛攀、胡馨月、李皓月、宛涛获评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邓媛、罗海琪、刘珊、孙彤彤、岳蓉媛获评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根据2019年11月研究生院发《兰州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我院对本学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内容如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一带一路”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英语、俄语口笔译专门人才。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专业定位特色:本翻译硕士学位点以口译和笔译为主要类型,以汉语、英语、俄语作为互译语对,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聚焦中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具备扎实的外语和汉语语言基础、能熟练进行双语转换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社会需求:翻译专业学位以服务地区与国家重大政策和社会建设需要为导向,毕业生熟练掌握翻译技能与技巧,了解职业翻译工作的性质,熟悉翻译业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能够承担外交外事部门、党政机关涉外单位之文化翻译、宣传、公务工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翻译、教学、研究工作;外经贸部门和外经贸企业之业务工作和行政事务;新闻出版单位之编译、编辑及其他相关工作;国外驻华及海外机构事务工作。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西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翻译专业学位毕业生有巨大需求。

(2)培养环节

①培养计划

本专业学制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具体环节主要包含:学生入学3个月之内依据本培养方案完成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各方向负责人组织导师组和研究生共同商定。培养计划本着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硕士生的不同基础和研究方向,对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或补修课程、中期考核、实习实践、开题报告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等做出明确安排。

②考核方式除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实行考查外,各门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考试、考查考核方式。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③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各方向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确定实践形式和内容。实践活动结束,向 MTI教育中心提交相关证明。

④开题报告

学生第二学期进入实践报告选题阶段,一般在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开题报告按照学校MTI教育中心指定的规格规范和要求执行。开题报告会在二级(或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举行,由以硕士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评审。跨学科选题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学位论文选题如有重大变动,应重新撰写开题报告,以保证选题的专业关联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MTI 教育中心审核备案。

⑤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两个学期,统一使用外文(英文、俄文)撰写,选择下列任一种形式:

A.翻译实习报告: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翻译实习,并就实习过程写出不少于10000词的实习报告;

B.翻译实践报告: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中文或外文的文本进行原创性翻译,字数不少于15000汉字,并就翻译过程写出不少于10000词的实践报告;

C.翻译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就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词的实验报告;

D.翻译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就某个翻译现象进行研究,写出不少于18000词的研究论文;

学位论文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文格式符合学术规范。

⑥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经考核合格,修满 46 学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各科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3)培养方式

实行学分制。学生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取得相应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采用实践研讨式和现场模拟式教学。笔译课程采用课程学习与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专家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同时采用项目式授课,将职业翻译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运用笔译实验室或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加强翻译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和实用性;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重视实践环节。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15万汉字的笔译实践或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通过二级笔译、口译及以上的学生可获得学院相应评优积分奖励。

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专业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校内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课程研修、翻译实践和论文写作与答辩等,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对研究生翻译实践和实习进行指导。

2.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一支既具备口笔译实践经验又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总数60人,其中校外导师19人,校内导师41人。校内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4人,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20人,7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另聘多名中外资深的翻译专家担任首席专家、客座教授或特聘导师。

2022年6月,本学位点新增罗娜、史雄波为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

 


2022年,本学位点申获学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在榆中校区新建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并有望在文科一组团楼宇建成后启用,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3.实验室建设

4.科学研究

2022年本学位点科学研究情况如下:

(1)学术论文

共计发表论文38篇,其中SSCI期刊论文2篇,A&HCI期刊论文1篇,CSSCI期刊论文6篇,EI论文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译文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译文1篇。

(2)学术著作(专著、译著)

出版著作6部,其中专著1部(A类出版社),译著4部(其中A类出版社译著1部),编著1部。

(3)科研项目和经费

共计到账经费60.2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31.6万元。何敏副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史料辑录、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获批立项,祁和平副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化记忆理论谱系研究》获批立项。2022—2024年甘肃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2022-2024年度甘肃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立项2项,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重点课题立项2项。

(4)其他

学院有3篇咨询报告被新华社采纳。2篇咨询报告被国家法官学院采纳,2篇咨询报告被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采纳。

学院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外语专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兰州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教学研究改革虚拟教研室”两个院级科研团队。

(5)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本学位点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研教学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事业,助力国家战略,在智库建设、语言服务、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扶贫攻坚等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

第一、加强智库建设,提供舆情服务。发挥兰州大学区位优势和专业特长,与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网和甘肃省信息中心共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多语言研究中心”,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国家舆情和热点问题研究,2018-2022年被省级和厅级部门采纳的资政报告与研究报告有15篇。

第二、利用国家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改造中长期贷款项目的支持,花费750万元建设“丝路沿线国家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汇集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中亚五国、南亚和西亚部分国家的主流媒体信息,为学校相关学科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和服务国家及地方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推进中心微信公众号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微信公众号重点关注丝路沿线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学生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编译,一方面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其对相关国家现状的了解。中心微信公众号每周更新两次,截至2022年底,共推出80余期。

第四、服务地方发展,参与扶贫攻坚。本学位点多年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防疫抗疫等工作,多次承担“陇原之光”项目,“国培计划”——甘肃省中学骨干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参与甘肃省农村地区支教工作,服务地方疫情防控宣传工作。

5.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本学位点发挥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秉承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着力传承创新中外优秀文化,如: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注重各国优秀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侧重对比中外文学经典,尤其注重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影响。2022年,学院成功申获“中华优秀文化多语种传播创新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项目,其中的“中国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虚拟仿真实验课建设子项目内容包含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课程建成后将对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学位点常年派遣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汉语教师,在推介优秀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国际合作交流

(1)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学位点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州国立经济大学、乌克兰苏梅国立大学、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开放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并保持较为密切联系;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哈萨克斯坦哈萨克国立大学等高校拓展合作交流渠道;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开启合作交流谈判。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东亚办公室主任陈志刚一行来学院访问,就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事宜达成意向。

(2)加强与外籍专家合作交流。聘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Kenny Wang博士、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中国艺术与文化研究院院长Jing Han教授为研究生合作导师,与中方导师合作承担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工作。邀请Kenny Wang博士、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别里亚耶娃教授、戈卢布科夫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马钊副教授、日本爱知淑德女子大学柳井贵士博士、原早稻田大学人间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深绿玲子等来学位点学术交流,共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课程3门,举办翻译学、文学研究讲座5次。

(3)积极申报对外交流项目及经费支持。学位点申报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提升项目”获批科技部外国高端专家项目经费30万元。

(4)加强与国内外组织交流合作。6月,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一行访问学位点,并就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实习等事宜与学院进行交流。12月,西班牙甘肃商会会长孙毅一行来学院访问交流,随后双方签署协议,将西班牙甘肃商会作为学位点实训基地。

(5)推进招收留学生工作。学位点现有2020级俄汉翻译方向吉尔吉斯斯坦研究生留学生1名在读,招收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留学生1名。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2022年,学位点结合教育部发布的翻译专业学科点评估报告,开展了教育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课程思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做细做深。教师对新的思政案例的开发不够及时,思政话语体系的更新速度有待提升;第二,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需要持续加强。目前,导师的指导主要关注一些关键节点,与“全程参与”这一目标尚有一定距离。此外,需要提高研究生组会的效率,增强学生获得感;第三,当前行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理想,行业导师的参与度亟需提升。2022年,针对学校巡视组对学院提出的问题,成立专门的学科建设战略委员会,成员有国内知名学者和优秀校友;成立了博士点建设工作小组,对表对标,梳理短板,提出建设措施。

2.评估改进方案执行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学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成立以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组成的评估改进小组;先后召开全院大会、研究所长会议、研究生导师会议、研究生会议等,针对本学科点现状、优势与短板等进行讨论,对改进工作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评估改进小组确定工作原则、重点、难点等,进行任务分解,就重点工作的落实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通过评估,本学位点的教师、教辅人员、研究生等对本学位点的发展性指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科定位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理清了本学位点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3.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本专业学位学生在论文选题、研究设计、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应用价值和写作规范等方面均达到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选题源自现实语言服务领域的真实翻译实践活动,聚焦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研究设计整体上涵盖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主要维度;案例分析贴近翻译实践的具体问题,能够运用学科相关理论进行解释,采用跨文化的对比语言学方法予以分析,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2022年,本授权点学位论文参加了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和兰州大学的学位论文抽检。在甘肃省学位论文抽检中,本学位点硕士学位论文被抽检1篇,抽检结果为一般。在兰州大学的学位论文抽检中,本学位点硕士学位论文被抽检5篇,抽检结果为4篇合格,1篇1位专家认为不合格。

在收到学校论文抽检结果反馈后,我院立刻将抽检结果告知相关导师和研究所,尤其是有一位专家认为不合格和双“一般”评价的论文,请导师再次研读论文,认真阅读专家意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交书面报告,并在全体硕导工作会议上予以通报。经过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导致本年度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未能有效贯彻执行导师的指导意见,与导师沟通较少;二是部分导师平常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思想认识上有所放松,对论文最后的把关存在疏忽大意的问题。

六、改进措施

1.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做细做好课程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将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旨归,以行业最新发展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重要目标。为此,本学位点将进一步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积极发展翻译与人工智能、翻译与国际传播、翻译与健康管理、翻译与法律服务、翻译与知识产权等新兴课程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本学位点将深入挖掘鲜活生动的思政案例,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时事,建成可共享的思政案例库,并通过共同研讨、举办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 大力推进“项目制”教学模式。“应用性”是翻译专业硕士区别于翻译学术硕士的根本特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翻译难题的能力是翻译专硕培养的重要目标。鉴于此,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项目制”教学模式,即部分地“把课堂搬到实践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翻译项目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在与委托方的实际交往中,真切感受现实中的翻译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产出可以“即插即用”的翻译人才,而无需进行二次培训。此外,毕业论文的撰写也将依托真实的翻译项目,而不是在自设的虚拟环境中自说自话、自圆其说。

3. 充分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行业导师是学生了解行业一线动态的重要渠道,是连接课堂和行业的重要一环。行业导师可以凭借自己在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此外,行业导师和学院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后者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因此,本专业建设点将优化行业导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工作机制,深化行业导师和学院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多举措激发行业导师的参与热情,切实提升行业导师的参与度。

4. 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夯实现有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校友等各方的力量,新建省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以学科平台、创新团队、重点项目为载体,优化人力资源聚集和组织方式,营造约束与激励兼顾的人才发展环境,引育具有国际水准的领军人才和特殊人才,为中青年卓越人才开辟入职绿色通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领军型、创新型学术人才,提升学术传承能力,扩大国际学术影响。

  •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199号
  • 730000
  • 0931-8912270
  • 0931-8912270
  • 专题网站

  • 扫码关注

    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
    学院公众号

  • 扫码关注

    沙巴官网入口(中国)有限公司
    团委学生公众号